《说文解字》有言: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之于先贤是传道、授业、解惑。
1900年,梁启超先生的“少年强则国强”点明了教育对于国家的意义。五四运动之后,在先进思想的不断渗透下,教育逐渐不再是富人的专享。
1977年冬天,全国上下570多万人参加了恢复高考之后的首次考试。“知识改变命运”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2017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以“创新人才教育”为主题发表了主旨演讲。在他看来,创新人才的教育仅仅靠知识积累是不够的,教育必须超越知识。对于创新人才的教育,有三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知识、好奇心和想象力、价值取向。
钱颖一提出我们对教育,从认知到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的偏差,这个偏差就是我们把教育等同于知识,并局限在知识上。
教师传授知识是本职工作,学生学习知识是他应该做的,从幼儿园到高考考试也是考知识,考重要的知识点,这是一直以为我们考试的基本内容。所以知识就成了教育的几乎全部内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深入人心,不能说是不对的,当然知识很重要,我们也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等等。而死记硬背、大量做题正是我们目前培养的学生的通常做法。所以,一个很可能发生的情况就是,未来人工智能首先会替代那些在我们教育制度下培养学生的优势,即对已有知识的积累。
除了知识,对于教育者而言,我们更应该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因为教育者也是学习者和践行者,教育者才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教育的本质是让教育回归常识,回归到生命的原点。教育的本质是让人幸福。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尤其是儿童期。儿童阶段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孩子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是漫长人生中最容易感受到幸福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能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唯恐孩子不懂人生,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我们不妨问问自己,什么叫虚度?快乐和幸福都不算什么吗?整日玩闹都不算什么吗?
教育是一种缓慢的等待过程。是家长和老师总是想替孩子承担更多的责任,其实我们应该学会把成长交给孩子自己。因为孩子从不弱小,只是家长和老师爱护心切,觉得孩子需要自己的庇护。
如果说教育即生长,是一种缓慢的等待成长的过程,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未来教育是润在内心,充满活力,完善孩子的人格构建。教育者除了不忘初心成为好老师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孩子提供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让孩子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