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可以让人消沉与懒惰,长假,也可以让人思考与勤奋。借着集团下达的“征文活动”,让我静下来想一想我走过的17年幼教经历,回顾自己当初为什会选择幼儿教师的学习,而又为什么坚持了17年的幼儿教育。回顾的过程,我不敢说自己是一名优秀的的教育者,但是我敢说我一直是一名负责任的教育者。我家从小家教很严,而我很叛逆,当我从事幼教工作10多年的时候,我妈妈对我说:“我很意外,你能做这么多年的老师,我以为你干不了一个星期就会回家!”这是我妈妈对于我职业的评价,大家可能觉得很好笑,但确实我从小是个调皮的女孩子,性格外放,与男孩子打架、与父母对着干都是常事。现在想来,应该是幼教这个行业“拯救”了我。
初入幼教行业,确实是因为我爸爸的严格要求,不允许轻易换工作,我在公立幼儿园坚持了6年,从一名青涩的新手老师成长为骨干教师。在这6年里,我完整的带完了一个托班到大班的轮回,也是在这个轮回中,我收获到了作为一名幼师单纯而快乐的成就感,同时发现,叛逆的我也是有做幼儿园老师“潜力”的。在这几年中有一个场景我一直记忆犹新,那就是“王敬民爸爸道歉事件”。那是一个工作日的早上,作为班主任的我一早就到教室做完晨间卫生消毒工作,开始接待孩子们陆续进班,也与家长做好晨间沟通工作,直到那个肉嘟嘟的小男孩一个人挂着泪珠站在班级门口时,我发现了异样。首先,他爸爸今天没有把他送到班级,其次,孩子的情绪明显很低落。我连忙走过去,正要问孩子早上发生了什么时,看到孩子左脸上明显的五个手指,我忙问:“谁打了你的脸?”孩子这时很委屈,抽泣着说:“爸爸打的。”当时我也不知自己哪里来的勇气,掏出手机给他爸爸打电话,要求他立马到班级里来。不到五分钟,他爸爸就过来了,我把孩子和爸爸拉到走廊,直接质问早上孩子被打前因后果,原来只是因为孩子拖拉,爸爸早上有事比较着急,就顺手打了孩子。当下我就要求孩子的爸爸蹲下来,面对面的和孩子说对不起。孩子的爸爸当时很不好意思,可能因为当时我虽年纪轻,但说出这些话时是很强硬的,所以爸爸照做了,也拥抱了自己的孩子。而孩子回应的拥抱也让他爸爸露出了惭愧的表情。当天回家后家长再次和孩子进行了深入的沟通,从那之后家长对我工作的认可与配合度都非常高。其实,当时的我当班主任不过半年多的时间,那时并不知道是什么让我这么有勇气去要求一个比我高大的爸爸,后来一想那应该就是一份初心与责任。我的初心是爱孩子,我不能看着孩子就这样被家长“欺负”,责任是来自于我是一名幼儿老师,我有义务去传递正确的教育观,给孩子一个能促进他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也是基于这样的初心与责任,赢得了家长对我更多的支持与认可。
多年后,再回到幼教行业,走上了管理的岗位。在教学管理的四年时间,是我成长最为快速,也是最有收获的。站在教学管理的角色,我对幼儿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并承担起了引导老师们成长的责任,带领老师们一起探寻教育的奥秘。在融科园组织老师们进行教学研讨、竞赛是最多的,但老师们并无抱怨,在一次次的思维碰撞中成长。同时,在那间小小的办公室,也一直都是人气满满,经常会在中午或下班后6点到8点和老师进行深入的沟通与探讨。我记得我对老师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有问题来找我,只要我有时间,都可以为你们答疑解惑。老师不断的成长,会让班级教学环境、游戏活动越来越丰富,生活活动越来越有序,这些变化最大的受益者是孩子们,让他们在一个更适宜的环境下身心健康的成长。作为教学管理者的我,当下最大的责任是引导老师专业成长,并间接辐射影响到园所孩子的发展。
现在,角色与岗位的再次调整,看待幼儿教育,需要站在更高层面进行思考。现在说到教育者的责任,我会联想到梯田的儿童观“儿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种子”,这颗种子怎样生根发芽结果取决于它周边的生活环境。所以,现在作为园长,我想我更多的责任是构建根植于教职员工内心的园所正念文化,确定以幼儿发展为核心的园所发展方向,创设儿童视角的人文环境,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同时,还将肩负起引导家长科学育儿,创设合作型、学习型家园关系的责任。让孩子在自然、自由、自信与爱的家园共育环境中全面发展,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其成长为一名对社会、对祖国有价值的未来之才!这一步,我正在走,虽然有挑战,但我定当迎难而上,去达成自己身上作为园长的责任与使命!
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角色,不论是发自内心的对幼儿关爱,带领教师成长,还是构建园所文化引导家园共育,这一切都是围绕孩子而发生。在任重而道远的教育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初心,从由小及大的责任中去推进,为幼儿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