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开端,就像一本魔幻现实主义的小说,失眠症、无聊症、幽闭症、瘟疫、死亡、孤独和狂热……出现在真实的生活中,刷屏在手机里。武汉发生的疫情紧紧牵动着我们的心,时间一天天过去,开学开工却还没有着落……心情跌宕起伏、有心无力。疫情封禁了我们的步伐,却封禁不了我们对于成长的探求,封禁不了一名幼儿教育者对心灵、生活和工作重新梳理、审思和展望。
当每天看到那个确诊数字上升时,当看到一线战斗的同胞们不知疲倦的的身影时,当看到很多人回不了家时,当看到开学时间一天天推迟时。各种情感围绕着我,焦虑、担心、无聊、庆幸、感恩、保持乐观等等。心态随着时间在改变,也开始思考一些问题:作为一名教育者我现在能做什么?怎么样的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我能给孩子什么?今天我就在这里来简单的说一说我的思考。
一、为了孩子,为了人类,我们需要自然教育
这段时间整个社会在探讨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对于生命的敬畏,也提到了生命教育、保护野生动物这样的话题。这些话题在过去属于小众的保护工作者和部分的教育工作者,但是现在因为疫情波及了全社会的人,我们才去惊觉一声声警钟——原来我们并没有超越自然界而存在,我们和大自然的生命都是联结在一起的,只是我们平时看不到联结的线,甚至忘了联结的存在。但是大自然总会提醒你——我们是捆绑在一起的。环顾我们生存的自然环境,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大气污染、气候变暖、生物灭绝……而这次新冠肺炎的来源虽然尚无明确的结论,但很多研究者还是把矛头指向了吃野味的恶习,这些问题都暴露了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漠视自然、挑战自然是破坏自然的心理动因,但究其根本还是在儿童阶段,我们就没有给孩子正确的自然教育。因此个人认为作为一名幼儿教育者,我们不能让孩子从小就和大自然割裂,不能让我们的教育内在割裂。应该让我们的孩子从“围墙”里面走出去,重新认识自然与生命,让悲剧不再重演。
二、拉近孩子与自然的距离
(一)不同年龄阶段主题活动的开展。
小朋友们在假期积累了丰富而又零散的经验,也积压了很多渴望与老师同伴分享的话题和情绪。因此,老师们首先要更多地聆听孩子的表达,鼓励孩子提问。不同年龄阶段侧重点不同,不同孩子关注和兴趣点不同,具体实施时,需要老师真正基于本班孩子的真实需求,不贪多求全,避免刻板说教、无谓煽情和知识灌输的现象。努力从“珍惜生命、热爱生活、感恩社会、体悟亲情、敬畏自然”等角度开展正向引导和价值观引领。
(二)重建孩子与自然的联结
一说到自然教育,很多人会想到渺无人烟的崇山峻岭。的确,从熟悉的城市生活中脱离出来,让身心在自然中放松是一件让人心旷神怡的事,也是给孩子关于自然的教育最好的契机。但自然并不只存在于远方。为了看几片叶子就把大把的时间花在去森林的路上,也未必是一个聪明的选择。不那么园林化的公园、大学校园一样可以成为给孩子进行自然教育的场所。自然教育的关键不在于我们为孩子选择了什么样的场地,而是孩子能与自然产生什么样的链接。
比如一说起动物,很多孩子总是先想到远在非洲的大象、狮子,但却很少有人会提到经常见到的与我们一起生活了几十年的麻雀、老鼠。好奇陌生的物种当然没有错,但更多的时候孩子是与身边日常的动物打交道,如果我们的自然教育能让孩子对身边的习以为常的自然重新投以好奇的目光,那他们更容易感受到自然与自我的关系,从而与自然建立情感联结。
再比如,在做自然教育活动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会因为担心泥土弄脏衣服不愿意坐在地上,会害怕沙子有细菌不敢去玩耍。这些反应未必是孩子的天性使然,而是受身边大人的影响。一旦这样的认知变成了习惯,那孩子即使在户外,在自然中,也无法真正地接触自然,浪费了宝贵的与自然亲近的机会。
(三)在体验与观察中修复儿童与大自然的关系
如果孩子能够在很小的时候更多地接触大自然,是一个对孩子终身受益匪浅的教育体验。最初,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可以打开感官,满足了孩子在这个阶段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当孩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时,就有机会去认识大自然真正的面貌是什么样的,萌生人和大自然深远的情感联结。 具体到怎么去做,我觉得体验和观察就是最有生命力的方式。在亲身体验和观察中,孩子们可以去理解大自然的智慧和力量。这不是被老师说出来的,不是照片里看到的,而是被大家自我理解、自我教育到的。所以修复关系的第一步就是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从有围墙的教室走出去,来到更整全的自然世界当中。所以我们每一位老师应该尽可能的为孩子创造机会。对带孩子走进自然,而不是为了打发时间带着孩子在户外转一转,或者只是简单的看一看。前不久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这样一段话:一群小朋友在户外活动时看到一株小小的嫩芽,居然能够轻巧地把坚硬的核桃壳给撑开,后来他们观察到这株小芽开始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过了一两个星期再去看的时候,就发现芽已经变得更粗,颜色也更深,开始慢慢地抬头,让子叶的部分接触到阳光。它给孩子们带来了特别美好感动的生命教育,展示了一个小生命遵循自然规律去萌芽、扎根、生长的过程。当孩子们与核桃建立了联结后,他们每次去到这个地方都会要求说我们要去看看核桃长成什么样子了,想方设法帮助瘦弱的核桃健康生长。如果他们没有仔细观察过一个核桃的生长过程的话,他们不会发自内心地对生命的成长如此感同身受,如此有同理心,不会想到说我有意愿、有责任帮助它生长。当我们通过亲身的观察和体验感受到这一点的时候,对于其他生命的尊重就不再是一个口号。
有些等待,是为了更好的遇见,有些经历,也可以成就更好的收获与成长!面对不能重启的2020,我相信智慧而又专业的幼儿园老师们,一定会珍视这些教育资源,努力转化成孩子的成长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