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一部好的电影无异于一位好导师。想去看这部电影《叫我第一名》是源于在“自然心.教育爱”的年会上一个园长的分享,当时只是看了一个10秒的剪辑视频已经让我热烈盈眶。于是,我找到这部电影的完整版,一连看了2遍。之所以喜欢的原因不在于主人公科恩的励志,而是源于这部电影让从事教育工作17年的我,对于何谓“教育”,从未有过如此清晰的认识。在主人公“布莱德.科恩”的身上,诠释着“教育者的使命是什么”。如果要我总结,我觉得教育无他,唯影响、传承、发现、温暖也。
教育者的使命是——影响
“影响”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改变他人的过程。正如电影中校长的接纳之于科恩,是影响他一辈子的最珍贵的东西。想想在自己最初做幼儿园园长的阶段,我把教育理解为“服务”,于是在我用尽心力服务家长和孩子的过程中,我遇到了很多困难和瓶颈,因为家长的需求有太大的差异性,而且除了合理的需求还有不合理需求,当我一味去满足的时候,我发现我很无力,我没有办法让每一个家长都满意。于是,在磕磕绊绊之后,我尝试用一对一的深入沟通,用家长学校的讲座,用家长会的宣讲去宣扬我的教育理念,去传递一种于家长而言新的教育观念与做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尝试去改变的力量。这让我很兴奋,很有成就感,因为当你说得多了,做得多了,你的言行会在不经意中慢慢的影响和改变着你身边的人:你的家人,你幼儿园的老师,你幼儿园的孩子,还有幼儿园的家长。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中提到“影响圈”与“关注圈”的概念,这让我非常欣喜,多做影响圈的事,把精力从那些自己无法把控也无法改变的关注圈的事情上转移过来,我们就会找到一种内心的平衡。特别是作为教育者,当我们老是在教育现实面前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时候其实我们需要聚焦去做影响圈的事,当我们的影响圈更大,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可以去改变的东西其实很多,教育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受到过非议,也没少受过委屈,或许就是因为幼儿园的老师缺乏去“影响”人的力量。在园长岗位上,经常会遇到老师来抱怨哪个孩子又调皮,哪个孩子又让她抓狂,最开始的阶段很容易去共情老师,循着老师的评价去给孩子贴上标签,后来我反思自己是多么的不专业,如果我不尝试去改变、影响老师的观念,我永远不能让老师专业起来,也永远无法“搞定”那些所谓的“问题孩子”。当我帮助老师学会去解读孩子的所谓“调皮捣蛋”,所谓“无理取闹”,去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孩子的真实需求的时候,我发现孩子发生了改变,老师也彻底从无助中走出来,这就是影响的价值。
教育者的使命是——传承
科恩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源自校长育人理念的传承,他身残志坚、乐观积极面对困境是母亲坚韧与不屈的传承,每一位老师的使命不就是这样吗?让生命中的真善美、让中华5000年文化精髓从一代人传承给下一代人。2年前,接触到一位台湾园长,她把中国传统文化——国学带到了金色梯田幼儿园,当我看到她带领下的老师团队和孩子在一个学期后从内而外透露的精神气质我惊讶于文化的力量,文化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文化是会在人的言行举止中慢慢影响、悄悄传递的。
没错,文化需要传承,而传承的“火炬手”就是我们——称之为老师的这样一群人。尤其是幼儿园的老师,传承的责任更加重大,因为3-6岁的孩子还处在人生启蒙的阶段,老师传递给孩子的任何信息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刻下烙印。好的,不好的在他们还没有辨识能力的时候会照单全收,同时我们也可以试想一下一个自身都不够丰盈的老师又如何能承担起传承的重任呢?
这个超长的疫情假期,我一口气读完了整部中华文化史,原因是我深知如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连自己国家的文明史都没有清晰的脉络,我们无法去探究和链接更深更广的世界,我们更无法支撑去传承优秀文化。今天我们看到幼儿园很多老师都很年轻,他们无论在孩子面前还是在家长面前都无法用“专业”二字来武装自己,所以我时常会压力重重,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做幼教培训的原因,当我能够做更多知识输出的时候,我想我能影响到更多人,让老师丰盈的同时也丰盈自己,只有在这样一种良性循环中,传承的价值才会在幼教这个领域更有意义的彰显。老师之于孩子的意义不亚于父母,唯有每一位幼儿老师变得专业,孩子才能在这种传承中受益。
教育者的使命是发现
电影中一个小场景至今让我感动:科恩陪伴班级一位无法专注静不下来的孩子阅读,帮助他找到阅读的兴趣,在那个被认为有“多动症”的孩子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好老师的价值。每每回想这个场景总会让我联想我们的老师有多少时候能够去发现孩子身上的不同,去发现孩子与众不同的特质。教育者要有发现的眼睛,更要有发现的心态,发现才能看到更真实的孩子,发现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
2017年在我当园长的时候,我接收了一名自闭症患儿,那是在顶着巨大的压力下做的决定,我没有把握我能不能让这样一名特殊的孩子享受与其他孩子平等的教育,因为我们的老师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特殊教育。可喜的是班级的老师与我一样对这个孩子和他的家庭充满了同情,他们表示即使再难也要向这样一个不幸的家庭施以援手,于是这个孩子半天在特殊学校接受专业治疗半天在幼儿园接受融合教育的学习生活开始啦。一个月之后,老师们惊讶的发现这个孩子天生对音乐异常敏感,堪称音乐小天才,一个5岁的孩子的歌声会如此美妙这是让每一位老师都很惊讶的事情,而且一首歌听2遍他就能唱。因为老师对他的音乐天赋的发现,这个孩子后来参加了全国少儿歌唱比赛还获得了不错的成绩,我们也许很难想象一个自闭症孩子在舞台上能有那么出色的表现,但他确实做到了。也正是这件事情让我对教育者这个职业有了更多的敬畏,用发现的眼睛让每一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被看见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兴奋的事情。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同样遇见了一些看似“有问题”的孩子,是偏见让我们无法去发现他们真实的另一面。
所以,至今我都告诫自己也想告诫老师们,不要轻易的给任何孩子去下定论,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孩子身上有多少未知和美好是未被发现的。
教育者的使命是温暖
科恩用爱温暖那个身患绝症的小女孩,让她幸福的走完短暂人生的最后一程,在最后的时刻我能感觉到小女孩是含着笑离开的。一个老师能温暖孩子的心,哪怕绝境之下也不绝望。这是我在科恩身上对教育者使命的另一种感悟。
温暖绝不紧紧是一种感觉,它也可以是一个行动。它可以是一个大大的拥抱,它可以是一句暖心的话语,它可以是一个深邃有爱的眼神,它可以是发自内心的开怀大笑…一个幼儿园的老师如果不能成为一个温暖的人,她可能真没有办法在这个行业做得长久,因为这个行业薪资待遇不高,也没有社会地位,还需要18般武艺样样精通,我常常会跟不了解的这个行业的人说:幼儿教师是所有教师中间要求最高的职业。
在我还在担任一线幼儿教师的时候我遇到过这样一个小男孩,忧郁、少言寡语但很乖巧的4岁男孩,大概这样的孩子最容易忽略。最开始我不知道孩子的家庭情况,在一次家访中才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异,妈妈跟我说孩子以前挺开朗但自从父母离异后就变得沉默寡言了。当时我有些莫名的自责对这个看似乖巧的男孩关注太少。于是在接下来的时间的我有意的走进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时不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或者给他一句积极的肯定。一个学期以后,我发觉孩子变了,变得开朗活泼了许多,那是我第一次感悟到原来温暖的力量可以让一个孩子个性发生改变。讲这个故事的原因只是想告诉现在还年轻,没有多少经历的老师们,有时候温暖的力量可以胜过教育的力量,做一个温暖别人的人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
教育的使命不在知识传授,不在技能习得,而在触及心灵的影响、传承、发现与温暖。愿每一位教育者,都有此心!像科恩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成为现实中的“科恩”。